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年輕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名望,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后生可畏”,還有個典故: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氣氛很是熱烈,蹦蹦跳跳,你追我趕,你推我拉,玩得非常開心,但有一個小孩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并沒有上前參與的意思。
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孩兒,你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呀?”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么好處。所以我不愿和他們玩,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在路中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里面,為什么不避讓車子?”
“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個孩子,竟如此會說話,于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孩子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說:“好啊,這真是后生可畏呀!”
“后生可畏”,是孔夫子勉勵年輕人的名言,是對年輕人所寄予的希望和嘉勉。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質,有年輕人的優勢,年輕人往往具有和中老年人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對事物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孔夫子告誡年輕人切不可半途而廢,碌碌無為,虛度年華,到老時才知一生無所作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這個道理。
從古至今,對年輕有才干的人都非常重視。“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陳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