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以创建美丽乡村为契机,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20年来,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持续深入“千万工程”,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绿电、用智电,促进了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一路护航”小古城村走上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化的“网红村”“未来村”精彩蝶变。
大樟树下办好“家人”心头事
近年来,小古城村持续探索打造和美乡村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力网格员谢祖华时常跑去村口的大樟树下,倾听村民们的讨论意见,一旦涉及增容用电的议题,他会立即着手联系单位解决问题。
在一次议事中,村民们商定要“培育小古城可持续生态,做到不砍一棵树、不卖一株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谢祖华和同事们将全村的电杆换成新型13米电杆,并将7公里裸导线换成绝缘导线,解决了可能出现的树线矛盾。
此举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2014年,村民们又发出了新倡议:降低自家围墙,美化村内环境。谢祖华和同事们开展了“无杆化”改造。
通过实施一系列电杆改造工程,小古城村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随着红船·光明驿站在古城书屋里落成,驿站配备了“党员+台区经理+表后服务”的联动服务设施,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个性化的电力服务。
特色产业带动 乡村走向振兴
村民俞昌美想开民宿,向村党委书记林国荣咨询了关于民宿用电问题,“如果民宿有11个房间全部开启空调,会不会导致跳闸?”林国荣表示:“16平方毫米铜线足够应对这个问题,过去电力供应不足,用电高峰时连电风扇都无法运转。而现在,拥有11间房间的民宿都能使用中央空调,电力对我们的村庄发展提供了支持。”
据悉,六年前,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结合小古城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投资900余万元,完成了7个台区线路改造、5个台区增容布点,并新增变电容量1250千伏安。如今,小古城村的村民们纷纷开设民宿和农家乐。全村共有60家民宿,村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从2005年的32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700元增长到2022年的52760元。
电力供应稳定的小古城村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金汶斌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专注于电商领域,通过“古城e铺”直播平台,帮助村民将绿茶、红茶、茶饮料、抹茶以及糕点等产品推向市场。“自从有了‘古城e铺’这个家门口的平台后,营商环境得到了改善,游客增多了,生意也变得好了。”金汶斌说。
金汶斌所说的“古城e铺”是由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径山供电服务站与村委会合作建设,该平台集展示、销售和体验功能于一体,通过国网商城,径山茶、莲藕、铁皮石斛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大脑”点亮乡村“绿富美”
在晚饭时分,小古城村的吴越准备做饭时,家中水管突然破裂了。他迅速通过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微信小程序“表后e点通”召唤了“水电一修哥”,不到15分钟就完成了维修。
以往,农村地区经常发生水管爆裂、管道堵塞、电灯跳闸等突发状况,让村民手忙脚乱。去年,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探索共建共享“未来乡村样板”,创新研发了“表后e点通”微信小程序,并与区政府联动,建立了农村居民综合数字化服务新模式。
数字化服务乡村治理、赋能绿色发展的场景在小古城村无处不在。沉古民宿老板娘郑凤章打开手机对准充电桩“远杭无忧”二维码为车充电。自从家门口有了充电桩,不仅方便了郑凤章的出行,也吸引了大批新能源车自驾游客。
72岁的独居老人郑娟也感受到了“乡村大脑”红利中的温暖。9月7日,余杭乡村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上跳出一条信息:“吴二组吴山坞村38号郑娟老人家里用电情况异常。”电力网格员谢祖华迅速赶到老人家中,发现厨房插座故障导致跳开,并为老人更换了新的插座。
这项“关爱老人”的创新通过智能电表分析老人用电情况,经过云端计算,形成红黄绿“关爱码”预警,24小时监护乡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轨迹动态。
近三年来,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党员、团青、尖刀班成员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出了首创远“杭”无忧民宿充电桩覆盖计划、首创“表后一点通”、首创电力“关爱码”等多维数字服务场景。这些首创在小古城村得到了实施,满足了新时代乡村多元化、个性化用电需求。(张德峰/文 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