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鲜明标注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之林中的重要地位。对良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构建,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通过“廊道式”发展模式,推动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瑰宝串珠成链,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放大,打造一条展示文化绵延不绝、包容未来的开放大走廊。
为助力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之廊、生态之廊、发展之廊、共富之廊、合作之廊,新华网邀请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就相关工作答问。
《问答大走廊》今天聚焦文化传承发展,推出《以文化资源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取向。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在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时,如何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相融互促?
答: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文化保护与挖掘工程,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廊道式”的发展模式,以良渚文化为牵引,推动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整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以文化赋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擦亮文旅品牌。结合良渚文化特色,加快建设高能级旅游目的地,打造“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优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文化地标的管理运营水平,挖掘乡村博物馆、非遗文化、精品民宿等文旅资源,串联成古城、宋韵、田园、红色、研学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二是提升数字文化能级。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文化+数字”等新型文化业态,放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梦栖小镇、良渚数字文化社区、未来之光文创园区、玉鸟集文创街区等平台能级,推动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等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三是强化“双招双引”力度。深化良渚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出大走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为“双招双引”(指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提供优质政策基础。加强各镇街平台闲置空间排摸,整合良渚5000+·艺创园区、玉鸟集文创街区、未来之光文创园等重点空间载体空间,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充实文旅、文保、文投、文展领域人才资源。
问:在利用良渚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如何确保文化传承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答:在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强调保护遗址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更关注生活的延续性。
我们坚持和深化“千万工程”,通过打造以良渚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学校、村、社推广普及良渚文化知识,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鼓励发展文化相关的地方特色产业等手段,在保障文化传承的同时,强化百姓增收创富举措,让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当地老百姓,提升当地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良渚文化的认同,使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灵魂。
大走廊的建设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有力带动文旅消费,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在生活环境更加靓丽的同时,周边的医疗教育短板也在逐渐补齐。
问:“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良渚文化大走廊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我们的核心要求是:认真落实与良渚遗址相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争创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落实申遗承诺。推动《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公布实施,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确保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指导合理利用遗址资源,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项举措也是为了兑现对世界遗产中心的承诺,提升中国在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形象和地位。
二是强化巡查保护,构建数智场景。聚焦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推广“良渚遗址 5000+”数智应用,完善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构筑文物智慧治理体系,加强对大走廊范围内文保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对象的保护力度,构筑文物智慧治理体系。加强对良渚遗址、大运河、小古城遗址的风貌管控,维护遗址环境风貌,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三是强化项目监督,抓好考古前置。围绕余杭全区项目建设计划,完成良渚文化大走廊内商住和工业用地的考古勘探工作,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修订实施《良渚遗址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引导外迁补偿办法》《良渚遗址保护区文物保护补偿办法》,保护良渚遗址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汪菁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