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4月29日电 浙江绍兴嵊州市,剡溪脉脉,曲韵悠悠,在蜕变中焕发着新生。近年来,嵊州加快领带服装、机械电机、厨具电器三大产业的能级跃升,同时开始竞逐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在各地向“新”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这座小城不断吸引着大项目一投再投。
“万亩千亿”,让产业平台“强起来”
繁忙的四月,浙江海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正按需求抓生产赶订单,但走进海威汽车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却少有工人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挥舞着“机械臂”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其中,一台7200吨的“大块头”智能压铸岛更是引人注意。
“原本汽车后端车身是由约72个零部件拼接而成的,现在有了这台机器,后车身能被一次性压铸成型。制作时间从40-50分钟直接缩短至3分钟,每天能压铸约600个一体式后车身。”海威汽车工艺工程师周工介绍道。
海威汽车副总裁章汉明表示,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得益于嵊州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建立,海威汽车发展一体化压铸等新兴技术有了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
“在园区内,依托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一有需求就能‘找得着、叫得应、送得快’。”章汉明介绍,2024年一季度,海威汽车产值同比增长约116%,并继续在嵊州投资50亿元,新增用地470亩。
浙江海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华网发 郭妍廷 摄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嵊州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目标,以开发区现有新能源产业链为基础,该平台系统布局发展创新侧、制造侧和应用侧“三侧”,重点打造新能源电池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氢能装备、数字能源装备、其它清洁能源装备五大产业,形成“三侧五业”的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产业体系。
“到2023年年底,嵊州新能源装备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92家,主要涵盖动力电池系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嵊州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运行专班”,让营商环境“优起来”
一座小城,为何能吸引大厂和大项目接连入驻?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的夏天。2022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正式落地。但回忆起最初的项目投产,嵊州市开发区(高新园区)招商办工作人员石幸炜还记得比亚迪负责人当时的焦急:“因为年中是招工淡季,有8000多员工不到位,产线一直开不起来。企业甚至开出1万元每人的奖励政策鼓励‘老带新’,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得知此情况后,比亚迪项目专班和人社部门直接组队将“招工大巴”开进了贵州黔南、湖北十堰等地,在当地劳务市场开展巡回招工,并与湖北竹溪县、重庆綦江区签订外省劳务合作,“即招即走”快速填补用工缺口。
“比亚迪项目专班是为了加速项目落地而建立的,由市级部门骨干人员组成,多个市级部门将审批权下放至属地街道,使得层级扁平、流程精简;市级部门、开发区、属地街道、比亚迪四方联动,集中办公。”石幸炜介绍,嵊州的每个招商项目都会成立专班,并配有一名“盯引人”,项目建设阶段完成后专班解散,但企业遇到“烦心事”“操心事”依然能联系“盯引人”。
“专班就像企业和政府部门间的中转站,让我们非常省心。”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
嵊州市经济开发区。新华网发 嵊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专班化运作机制的诞生,嵊州还针对新能源装备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组建“百亿产业基金”,专用于股权投资。此外,“嵊利办”“馨服务”等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打响,不断促进审批快速便捷,法制健全完善,市场有序竞争。2024年,嵊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满意率提高至99.5%。
作为嵊州乡贤,海威汽车董事长王承永也被“娘家人”的关怀触动:“政府对内部很严,对企业很柔。能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
“引培工程”,让科研人才“聚起来”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项目为基础,营商环境为保障,嵊州的“磁力”越来越强。
2023年,一场新能源装备专项赛,让智波(绍兴)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雁与嵊州结缘。即便是在紧张的备赛比赛中,他依然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殷殷期盼。“在获得一等奖之后,政府在资金补助、人才招聘、场地租赁等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政策支持。”面对多地向他伸出的“橄榄枝”,王洪雁毅然选择扎根嵊州。
除了解决企业家的办厂需求,嵊州还尽力减少企业员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对于员工,政府会提供住房补贴,并且针对不同岗位组织入职培训。”一系列的“引培工程”让王洪雁在用工问题上安心不少。
嵊州市人才公寓。新华网发 嵊州市委组织部供图
据悉,近年来,嵊州积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行动、知识更新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此外,还强化与高校合作对接,聚力引进高精尖人才。
嵊州市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嵊州持续推进专业人才与项目对接,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并支持企业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家、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氢能装备、电池材料等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成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
“我们为新能源装备产业及相关领域创业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开设购房、子女入学、职称评价、医疗等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的绿色通道。”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目前,嵊州已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307家;累计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44人、省级领军人才33人,申报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个。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采写:郭妍廷 项宁宁
设计:梅渊
核校: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