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杭州是浙江的杭州,寧波是中國的寧波,而義烏是世界的義烏。很多人認識“世界的義烏”,是從“小商品”開始的。
更多老一輩對義烏的記憶,是敲糖幫永遠不會疲倦的撥浪鼓聲和“雞毛換糖”的叫賣聲,有人聞雞聲敲門入院,有人在大年三十的冰天雪地里走街串巷,搖著撥浪鼓,挑著擔子,哪有生意就往哪走。
探究歷史,從廿三里到湖清門再到新馬路市場,再到現在的國際商貿城,義烏能發展至今,便是根植在骨頭里的“雞毛換糖”精神。地狹人稠,區位、資源皆不占優,所以不是歷史選擇了義烏人,而是義烏人創造了歷史。
個體經濟發展需要現金流,小商品市場的建設發展更加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農行義烏分行作為第一家入駐義烏小商品市場的銀行,不僅支持了最早的市場建設,而且共筑城市發展新高地。市場辦到哪里,農行的配套和服務就跟到哪里,聚焦實業,助力制造轉型升級、小微企業由小到大,與人民群眾一起,共享共富紅利。
從“搭個棚”,到建座城
距離市政府不遠的義烏新馬路市場舊址,進門的左側有一座名為“歲月悠悠”的銅雕作品。雕塑中的賣貨郎,頭頂著輕便的山地帽,左手搖著撥浪鼓,右手將糖遞給一個幼童,而另一個賣貨郎正在與一個年輕人交易,這是湖清門市場建設起來之前,敲糖幫們做生意的寫照。
湖清門市場是義烏第一個棚架式的小商品市場,自1982年市場開放以來,場地迅速爆滿,在3個月內,攤位數增加了一倍,到了第二年,市場的攤位數量達到1050個,每天來到湖清門市場參與購銷的人數少則五六千,動輒上萬人,僅有4000多平米的湖清門市場根本無法容納,更別提那些沒攤位的生意人,沿著馬路自行擺攤,延伸著市場的尾巴。很多經營戶向當時專管湖清門市場的工商所副所長徐至昌反映,建議擴建市場,改善經營環境。徐至昌說,當時他向上級打了15頁的建言報告,“至少搭個棚能夠遮風擋雨”。
1984年5月6日,義烏縣政府批準縣工商局《關于要求建造稠城鎮小商品室內市場的請示報告》,同意在稠城鎮北太祖殿畈建造稠城小商品室內市場,占地近20畝,金額預算60萬元。當時的義烏財政并不寬裕,而這個資金相當于市場1983年的稅收,如果向銀行貸款,其中的風險如何承擔?
新市場的建設迫在眉睫,為了解決啟動資金的問題,工商部門向市場每個攤位預收300元攤位費和管理費,籌得5.6萬元,7月6日正式動工,工商部門又從僅有的23萬元市場管理費中拿出13萬元投入市場建設,這時該局交通工具只有一輛舊三輪摩托車,4名正副局長還擠在一間辦公室辦公。
但資金還遠遠不夠,經過多方協調,籌措建設資金的重擔就落在當時的農行義烏縣支行的肩上,需要貸款25萬元。
一面是政府要求,一面是市場期盼,時任農行義烏縣支行信貸科科長張其鎮非常著急。當時碰巧農行浙江省分行組織全省部分骨干代表到江蘇無錫等地參觀鄉鎮企業,為期10天,張其鎮覺得是個好機會,立即帶著報告當面向時任農行浙江省分行行長秦堯匯報,反復陳述義烏工商局的還款能力。
秦堯曾經擔任人民銀行義烏支行行長,通曉義烏當地的商情、民情,也覺得義烏市場大有可為。經過再三考慮,秦堯同意貸款25萬元,支持新市場建設,后因投資規模增加,又追加貸款10萬元,同時義烏縣財政撥款支持5萬元。
經過7個月的施工,新市場落地,市場中央一棟4層的綜合樓,這座通體紅墻的綜合樓一直保留到現在,樓頂的抬頭已經改成“新馬路印象文旅市集”,還是復古的字體。
上世紀80年代義烏新馬路小商品市場。
第一批報名入駐的商戶就有6000余人,而實際的攤位從最初的1510個,增加到后來的2800個。彼時這樣大型的市場,浙江省內僅義烏一處,知名度迅速超過武漢的漢正街和臺州的路橋市場。
市場的繁榮同時帶動上游工廠的發展,1984年年底,新批準創辦的企業2172家,全縣鄉鎮企業年產值1.52億元。同時,家庭工業戶2.23萬元,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產值6772萬元,同比增長100%。
因為農行巨資貸款,獲得了在小商品市場內開展金融業務的“特許”,取名農行小商品市場服務部,共開出個體結算戶241戶,存款額30.5萬元,原本期限3年的35萬元貸款,因市場管理費的成倍增加,提前一年還清。
在新馬路市場開啟的第二年,幾乎所有銀行都申請入駐開展金融服務,但農行最先入駐,業務發展一技獨秀,直到現在,在結算、存款和貸款數額上,農行依舊在各大銀行中遙遙領先。
1985年,城中路市場即第三代小商品市場籌建時,農行義烏縣支行僅用3天的時間即走完申報和審批流程,放款180萬元,占總投資金額的40%。
如今的義烏,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市場經營面積640余萬平方米,市場經營戶8.21萬戶,匯集了41個行業26個大類210萬種商品,全年小商品交易額近4900億元。
現在義烏國際商貿城。
從扶持個體戶,到成就小產業
幾十年前,義烏的窮,是出了名的。
在上世紀60年代廿三里一帶,幾乎家家都有敲糖人,而整個義烏有上萬副扁擔每天都在做生意,在每一副扁擔里,就是一個微縮版的雜貨鋪:紐扣、針線、梳子……
馮愛倩,是義烏小商品市場創業者代表之一。如今已經85歲的她,依舊精神矍鑠,講起自己做生意的事兒,仿佛就在昨天。
1980年,馮愛倩迫于生計,賣掉自家的10擔谷子,籌得80元,又托人從信用社貸款300元,“偷偷”做起小生意。
“那時候百貨公司有很多積壓多年的貨,可以便宜出”,馮愛倩就專找這種地方進貨,轉手賣給敲糖幫。第一天擺攤,除成本開支凈賺6元,當時她做臨時工,一天工資才0.9元。到了第三天,一天的凈利潤已經達到22元。
馮愛倩嘗到了甜頭,開始專職做生意,去各地進貨,哪里的貨好,什么貨好賣,馮愛倩門兒清,“去的最多的就是溫州,進指甲刀”,去的次數多了,馮愛倩甚至學會了晦澀難懂的溫州話。當時沒有高速公路,從義烏到溫州,需要繞過麗水,一路都是盤山公路,彎彎繞繞十多個小時,如果遇上道路堵塞,就要在車上待好幾天。
每天上午,馮愛倩在集市擺完攤之后,下午就會趕到外地進貨,夜里再配貨趕第二天的早市,“趕火車時根本不敢睡覺”,幾個女同志圍成一圈,護住各自的身體,就算是最簡單的防御。
敲糖幫們不怕路途艱辛,只是苦于手里的流動資金不多。當時的信貸政策并不允許銀行向個體工商戶貸款。個體戶若想做大生意,只能從別處拆借,也就催生了許多民間借貸和中介,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漸漸地,馮愛倩已經不滿足于從小百貨收購小商品。1982年,為了去紹興收購一批出口轉內銷的電珠,她終于鼓起勇氣向稠城信用社貸款1萬元,而1981年義烏縣農民人均收入為229.93元,1982年也僅在350元上下。
當時的稠城信用社與農行還是一家人,農行直接領導管理信用社。農行經過調查后,認為馮愛倩為人正直,有多年經商豐富經驗,在市場上名氣較大,且在新馬路有一間店鋪,風險可控。
打破陳規!農行3天時間就為馮愛倩辦妥了貸款手續,發放了義烏市第一筆大額個體工商戶貸款,期限一個月,當時人都感嘆:“真是一個敢借,一個敢給!”
馮愛倩抱著萬元現金,將10箱電珠運回義烏,當天全部售罄,凈掙3300元,還未到期,馮愛倩就將貸款還清。
因為馮愛倩案例的成功,在新馬路市場開業的當年,農行共發放個體工商戶貸款25萬元,當時給民間發放借款每筆無非三五十元而已。
有了資金的商戶們從上海、溫州、武漢、廣州等地進貨,貨品從小百貨、服裝、尼龍襪和針織內衣等無所不包,“溫州的五金好,廣州的飾品最暢銷,一到貨就賣光”,商戶們的信息流通快得驚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他們比誰都關心世界上哪里有大事發生。
因為市場貨物品種多、價格低、服務好,安全又有保障,知名度很快提高,迅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來義烏,產品輻射南起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畔,甚至跨境進入尼泊爾和緬甸,“世界的義烏”這句話,從那時起也就有了出處。
直到今天,農行也從未忘記過,個體商戶才是義烏市場成功的根,農行的個體商戶和企業戶貸款金額比例,大致仍為1:1,“這在其他地方幾乎不可能”。
農行也一直遵循著“市場走到哪里,銀行就開到哪里”的原則,支持政府推動小產業形成大集群的發展思路。
農行義烏分行工作人員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行宣傳。
農行義烏分行的工作人員說,2019年5月,農行對航賓仿真花產業園區發放園區建設項目貸款500萬元,隨后按項目進度,很快把貸款全部發放到位。
仿真花偏重手工,在義烏做仿真花的大大小小的工廠,預計有上萬家,做得比較早的仿真花工廠規模較大,員工上千人,而有的家庭作坊,員工也有幾十人。仿真花與義烏其他行業產業相同,各個環節走入專業細分。
在農行的大力支持下,當年12月,航賓仿真花園區就正式投入使用。除了相應配套,符合要求的小微企業還能享受相關政策減免,仿真花產業因此得到了加速發展。
從酒店用品、服裝、五金等,農行義烏分行一直“有貸無類”,扶持個體戶,成就小產業,進而形成集群效應。
有時候一筆微小的貸款,就能盤活整個生意的現金流,正是小商戶的點點星光,匯成了義烏商品這片銀河般閃亮的光芒。
從小義烏出發,走向大世界
順勢而為,打破常規,一直是義烏人的精神,也是農行人的精神。
從世界各地來到義烏做生意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甚至不少外商在酒店常年包房,只為了離這個“世界中心”更近一點。
自1998年7月1日起,為了支持市場外貿業務,農行義烏分行開辦了外匯自營業務,匯款業務發展到美元、港元、日元、歐元、盧布、英鎊等主要貨幣17個幣種業務;在貿易結算上,有進口開證、出口收匯和跟單托收業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0余名外商常駐義烏,在義烏開設上萬個銀行賬戶,每天1400多個集裝箱從義烏走向世界,成為全國最大的日用品出口基地和最大的內陸港。
2011年,義烏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農行義烏分行以此為契機,加強對小微企業信貸支持,推出了一系列對外結算產品,辦理首筆電子銀行承兌匯票業務,首開外商直投人民幣資本金賬戶、網銀西聯收匯、私人銀行跨境金融、跨境出口代付等業務,降低市場采購模式下小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成本,成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義烏,在改變中成長,在開放中深化。
2014年,從義烏西站發車的義新歐鐵路正式通車,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法國等六個國家,12天后抵達萬里之外的西班牙馬德里。與國內其他中歐班列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條鐵路的運營商是一家民企——義烏天盟集團。
2014年11月18日,中歐班列(義烏-馬德里)首發。
“義烏市場對專業化國際物流專線有天然的渴望。”天盟集團董事長馮旭斌說,2010年,馮旭斌決定開行一條從義烏出發,直達中亞、歐洲的鐵路貨運專列。
兩年零九個月,馮旭斌“磨”通了各級部門,過了審批。但這時候,資金卻又成了難題,因為國內并沒有先例,所以貸款艱難,“這個關鍵時刻,多虧了農行?!倍嗄曛?,馮旭斌感慨道。
農行義烏分行幫助馮旭斌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該行為馮旭斌審批的首筆2000萬元貸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為起步艱難的義新歐鐵路添上第一把力。“這是義烏實體市場轉型升級、拓展國際化之路的內在需要,農行有義務推一把。很幸運,我們參與并見證了歷史?!鞭r行義烏分行李風華行長說。
如今,義新歐這條大動脈,輻射34個國家,集聚浙江、廣東、上海等8個省市的貨源。截至2021年8月19日,中歐班列從義烏平臺開行量突破3000列,有人將義新歐鐵路比喻為新絲綢之路,而義烏,就是起點。
2020年9月24日,浙江自貿試驗區金義片區掛牌成立,義烏走向世界的舞臺變得更大,走向世界的步伐變得更快。農行因勢而變,順勢而為,當年12月28日,成立了浙江自貿區義烏支行,以更好推動義烏自貿區建設。
隨著自貿區建設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義烏小商品的種子跟著義新歐鐵路在沿線國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義烏的小,在它的商品利潤微薄,哪怕只有零點零幾分的利潤都能做,隨即撒向全球。這是義烏商人都知道的訣竅。
義烏的大,就建立在這微末的利潤之上。不怕“小”,故能成其大。一群螞蟻軍團式的商人,成就了今天的魔幻義烏。
自1982年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開始,在先后12任書記的帶領下,義烏歷經5代市場變遷,從“無中生有”到“無所不有”。不僅首創了“興商建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也造就了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的奇跡。
“我們將繼續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堅持金融回歸本源,支持義烏自貿區建設、市場發展、國資壯大和小微企業成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強信用風險防控,幫扶困難企業渡過難關,推動本外幣一體化發展,為義烏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貢獻農行力量?!鞭r行義烏分行行長李風華說。(吳鶴鳴 許嶸)
責任編輯:駱思宇
-
新華財經會客廳∣綜合金融賦能實體經濟為共富添“光”
2022-12-09 18:07:59
-
支持企業春節留工穩崗,紹興出臺10條舉措!
2022-12-09 15:30:31
-
浙江援疆胡瑛名師工作室“量身定制”培養計劃 助力地方教師成長
2022-12-09 11:58:12
-
COP15大會認定湖州市為生態文明國際合作示范區
2022-12-09 10:15:49
-
中央發話,浙江開干 全力拼經濟
2022-12-09 10:00:50
-
" target="_blank" >
與時代共創,與世界共舞
-
聚焦浙江制造,砥礪深耕開新篇